新闻中心
星空体育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系列新闻发布会 首场聚焦科技创新协同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4月28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聚焦科技创新协同。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南开区副区长李静、宝坻区副区长王浩、滨海新区科技局局长刘朱岩介绍“深化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有关情况,回答媒体所关心的问题。
京津冀创新协同是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全市科技部门深入贯彻习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京津冀三地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工作部署,持续推动京津冀创新协同走深走实。一是建立多层面合作机制。我市与科技部召开了部市工作会商会议,与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组建了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二是打造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获批组建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联合北京、河北单位共同建设6家。积极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天津中心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差异化共建8家技术创新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北京纳通骨科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三是促成科技成果来津转化。天开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协同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天开园已入驻北京企业128家、河北企业78家。京津冀三地成果网实现融通汇聚,近9000项成果对我市企业开放共享,2023年我市吸纳来自北京的技术合同额152亿元,同比增长了84.7%。四是推动科研协同攻关和资源开放共享。三地联合组织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40项,组织协同创新项目、院市合作项目68项。建成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全市3766台(套)大型仪器与京、冀地区实现共享,京、冀地区2.18万台(套)大型仪器向我市开放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为新的起点,采取更加务实精准的举措,持续拓展创新协同的深度和广度,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奋勇争先、善作善成。主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争取战略科技力量在津布局。把主动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京津冀创新协同的发力方向,持续深化部市、院市、校市、企市合作,大力引进重点平台、重大项目、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聚焦元素有机化学、化学工程等领域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争取全市总量突破20家。发挥好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的“桥头堡”作用,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病原研究所、药物研究所等创新资源在津布局。
二是强化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一方面,强化基础研究合作。坚持从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通过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联合基金专项等,吸引和集聚高水平科研力量联合攻关,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相互融通。另一方面,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去年,我们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组建了20家创新联合体,其中,联合京、冀两地资源共建的有16家。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融合创新,比如,曙光公司联合中科院计算所等19家京津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先进计算处理器与算力网络创新联合体”,聚焦通用芯片、算力开展联合攻关。近日,该联合体参与发起在津举办首届超算互联网峰会,推动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类似的创新联合体,今年我们还要再组建10家。
三是大力推进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依托天津科技资源和制造业配套优势,聚力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持续拓展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渠道,探索“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协作模式。另一方面星空体育,发挥市场化的科技服务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独特作用,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市场化的机制,持续导入京冀地区的概念验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成果孵化等方面的科创资源,强化科技服务业“大协同”。同时,加强天开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科创载体建设,全力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昨天,在中关村论坛上,三地共同举办了“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发布了“京津冀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清单”“京津冀协同创新应用场景”,将有力提升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
四是协同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近期,三地正在研究制定协同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的行动方案,按照“目标一致、平台共建、机制统一、协同发展”的原则,聚焦区域差异化平台打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重点内容,建体系、提能力、聚资源、出成效,努力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战略节点和重要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