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创建‘两山’实践星空体育创新基地 推动生态陇南绿色崛起”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4-04-30 03:13:2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4月2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言人来了”新闻发布活动(陇南专场)“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推动生态陇南绿色崛起”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白志红解读有关内容,陇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辉介绍陇南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特色做法和经验成效。出席发布会的还有陇南市发改委主任郝爱龙,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姬滨,陇南市文广旅局局长王英菊,陇南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廖立新,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发言人来了”新闻发布活动,是省政府新闻办策划组织的一项入基层、接地气,宣传解读惠民政策,展示展现各地发展成就的实践性活动。

  今天,我们走进陇南市,向大家介绍陇南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特色做法和经验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陇南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域长江流域地区,生态环境优良,绿色资源富集,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具有良好基础。为支持陇南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拓宽全省“两山”转化路径,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陇南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白志红先生,为大家解读《意见》中的有关内容。同时邀请到陇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辉先生,介绍陇南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特色做法和经验成效。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陇南市发改委主任郝爱龙先生,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姬滨先生,陇南市文广旅局局长王英菊女士,陇南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廖立新先生,请他们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长期以来对我省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重点对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陇南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行介绍。

  2013年习视察甘肃时指出,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十年来,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建设美丽甘肃、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战略任务,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环境质量趋稳向好,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美丽甘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是统筹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和“十四五”规划落实。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和《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关键环节,提出了细化举措,制定了到2027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绘制出了美丽甘肃建设的路线图、施工图。二是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确定了全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省域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952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557个,重点管控单元312个,一般管控单元83个。“三线一单”将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工业园区管理、用地审批、项目建设等重要领域,发挥底线约束和决策支持作用,为我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三是积极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绿色环保产业招商引资,助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引擎”。2023年环保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开工68个,到位资金42.53亿元。四是积极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特色产业有效融合的发展路径,累计争取9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兰州、张掖、酒泉、天水、平凉、定西、陇南)纳入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计划投资197.22亿元;4地(张掖、白银、兰州、定西)先后纳入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4地(天水、金昌、兰州、兰州新区)获批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二)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水生态环境质量管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全面推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颁布《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为我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六个方面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四川、宁夏建立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也拓展到12个市18个县。与周边5省区建立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测工作机制。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已连续8年达到Ⅱ类,2023年,黄河主要支流已基本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嘉峪关市、张掖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分别获得2021、2022年度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奖励。

  (三)祁连山、秦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我省深入贯彻习关于祁连山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生态环境部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研究起草关于加强甘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通知,建立秦岭协同保护长效机制,切实维护秦岭地区自然生态安全稳定。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建设的意见》,压实各方责任、明确工作任务,持续推进我省祁连山生态环境长效常态化保护落实。

  不断强化我省重点区域自然生态监管,连续多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建成“天空地”、全方位、全天候监测体系。7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及山丹马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呈现积极变化。祁连山常态长效化保护监管机制基本建立,综合监管、定期考核、督促落实的工作格局有效形成,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果得到巩固。我省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能力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状况发生显著变化。

  (四)稳步协同推进“双碳”战略。积极落实《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工作,积极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项目的开发储备和核证交易。开展市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7大行业121家温室气体重点控排单位碳排放核查。制定《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推进省级气候投融资平台建设,推动兰州、金昌、敦煌3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白银、庆阳(西峰区)2个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将总投资约600亿元的11个项目纳入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已获得278亿元预授信、到位贷款108.7亿元。推动实施《甘肃省清洁生产工作方案(2021-2023)》,开展“双超”“双有”企业和温室气体重点排放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企业1200余家,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五)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切实解决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和省属国有企业督察试点。前两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办结率99.8%,群众举报问题办结率99.9%。截至目前,第三轮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1707件群众举报件,已办结1032件,阶段性办结244件,责令整改268家,立案处罚130家。祁连山问题整改、平凉市葫芦河整治、庆阳市马莲河整治、白银市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治理,入选“督察整改看成效”全国正面典型案例。

  星空体育app下载

  (六)全省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持续深入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我省平凉市、两当县、迭部县、崇信县、清水县和卓尼县等9个地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华池县南梁镇、两当县、崇信县和舟曲县等6个地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陇南市康县、酒泉市玉门市等6个地区被命名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陇南市康县、官鹅沟大景区、成县、金徽矿业、徽县等15个地区被命名为甘肃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今年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陇南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陇南市先行先试,以打造美丽甘肃样板示范区、“双碳”融合先行示范区、绿色崛起特色示范区、生态城乡品质示范区四个示范区为目标,围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立健全“两山”转化机制五大方面、二十二项示范创建任务,着力推动陇南市加快“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陇南市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体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接续推进。2023年,陇南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98.3%;12个国控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水质改善率位列全省第二。两当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康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我省少有的“双创县”;官鹅沟大景区、成县、金徽矿业、徽县被命名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美丽陇南建设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2023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峰会发布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绿色擦亮陇南高质量发展底色”的经验做法入选新华网“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案例”,陇南市被评为第九届绿色发展论坛2023高质量发展优秀城市。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主体功能区等国家战略,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的生态根基。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美丽甘肃全面建成。

  《意见》提出六个方面二十五项具体任务,一是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多措并举保卫蓝天,综合施策保卫碧水,防控结合保卫净土,深入推进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三是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四是健全完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建立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严格核与辐射监管,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防控。五是梯次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甘肃实践示范样板,研究制定美丽甘肃示范区建设方案,在区域、流域、都市圈等不同层级分模式、分梯队开展实践创新,建设各具特色美丽城市,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感谢白厅长的介绍。下面请李辉先生介绍陇南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特色做法和经验成效。

  非常欢迎各位来到美丽陇南,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多年来,广大媒体朋友用大量翔实生动的文字和镜头深度记录了陇南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对外界充分展示了“陇上江南、魅力陇南”的美好形象,为我们加快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谱写美丽甘肃建设的陇南篇章提供了强大助力。在此,我谨代表陇南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陇南市在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特色亮点和工作成效作一简要介绍。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五大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和推进生态保护、恢复和治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和支持陇南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我们接续用力、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委书记胡昌升在陇南调研时明确指出,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力争成为全省生态保护的样板。省长任振鹤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支持陇南创建“两山”基地。尤其是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陇南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我市打造美丽甘肃样板示范区、“双碳”融合先行示范区、绿色崛起特色示范区、生态城乡品质示范区,到2035年整市创建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目标定位和路径方向,更为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接续推动美丽陇南建设,提振了信心决心、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回顾过往,我们在具体工作推进中,也是始终注重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高站位推动品牌创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制定印发《关于大抓生态建设美丽陇南的实施意见》,将我市原有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招商,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传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三抓四提”的战略部署调整为“四抓四提”,将大抓生态列入其中,并上升为战略部署。同时,将省委、省政府“一核三带”区域发展布局,以及对陇南“四个示范区”的定位与我市创建绿色发展典范城市、甘陕川结合部魅力城市、“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城市,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文旅康养胜地、交通物流要地、投资创业洼地、美好生活福地,“三城五地”目标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了“两山”创建的攻坚重点、努力方向和目标任务,以此引领全市上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抓好生态保护,让绿色发展优势更加突出,把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加牢固。两年来,全市“两山”基地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两当县获评全国第六批“两山”基地;2023年,康县、成县、徽县、官鹅沟大景区、金徽矿业获批甘肃省第一批“两山”基地。

  二是坚持高标准培树典型样板。邀请生态环境部华南所等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库,全程指导“两山”创建工作,并围绕各项创建指标,准确核算基础数据的同时,坚持“优中选优、精益求精”,推选生态优势好、品牌知名度高、生态资源转化效益强的区域、景区和企业积极申报国、省“两山”基地,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两山”转化样板,形成了诸如宕昌县“红绿互促文旅融合”的生态旅游新业态、康县“美丽乡村康养旅游”的山地旅游新业态、武都区“不负青山橄榄油香”的油橄榄产业发展新模式和金徽矿业“生态文明+工业文明”的绿色矿山建设新模式等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在成功样板和经验的示范、带动、引领下,2024年我市康县、成县、徽县、官鹅沟大景区和金徽矿业已申报创建国家级“两山”基地,同时,武都区、礼县、西和县、文县、武都区裕河镇、徽县嘉陵镇、成县二郎镇、成县祁连山水泥厂正在加快创建省级“两山”基地。

  三是坚持高水平提升生态质效。陇南市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域长江流域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45.27%,草原植被盖度值达到93.94%,水资源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生态环境优良,绿色资源富集,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为总目标,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总方向,以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双碳”战略为总牵引,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为总抓手,纵深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制度机制,不断加强“两江一水”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美丽陇南建设已迈入快车道并取得实质性成效。“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77万亩、义务植树8300多万株,实施绿色长廊工程5200公里,修复治理矿山75座,整改销号各级各类督察检查反馈问题90余个,建成省、市级“和美乡村”42个、美丽乡村2000多个,水、气、土等环境指标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生态产业。深入贯彻落实习“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融互促为导向,着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带动“产业+”“文旅+”“互联网+”,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特色山地农业方面,科学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延链补链强链和品牌建设等行动,着力推动花椒、油橄榄、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形成了“地下有药、树上有果、山上有畜、林中有菌、水中有鱼、空中有蜂、网上有店、村里有客”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体系。目前,全市特色山地农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量近30万吨,年产值近140亿元。在传统优势工业方面,加快推动有色冶金、新型建材、白酒酿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工业实现“三化”改造,积极培育发展合金新材料、生物医药、风电、光伏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绿色工业产业体系。全市现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绿色矿山4家,省市级绿色矿山9家。在文旅康养产业方面,立足构建“大景区+全域游”的发展格局,聚焦把陇南建设成为大九寨旅游圈重要的游客集散地、西北知名康养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这一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地域特色,谋划推动全市“国家气候生态品牌”创建,加速推进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已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9个,康县、文县、两当等3个县入选“2022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两当县、文县获评“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武都区张坝、文县草河坝等28个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陇南油橄榄“气候好产品”完成创建并成为全省首个“气候好产品”,康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2023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6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47亿元,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9.1%。在新兴数字产业方面,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积极培育本地电商品牌,持续引进外地电商平台,宣传推广农村电商“陇南模式”、打响“陇南电商”品牌。目前,全市网店数量超过1.4万家,电商平台入驻商家达1300余户,上架产品3万余款,培育跨境电商企业19户,2023年销售额超70亿元。

  五是坚持高频次跟进宣传引导。充分运用政府门户网站、“双微一端”和抖音等媒体宣传平台,集中展示陇南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旅游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宣传陇南“两山”基地创建工作成效,并利用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两山”基地的政策措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同时,注重多渠道宣传推广“两山”转化经验成果。近年来,我市先后荣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2022乡村振兴绿色实践优秀城市”“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美丽陇南建设”案例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峰会“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等多个报刊杂志先后刊登“共富两山路、大美官鹅沟”“领悟两山精髓、康县如此多娇”等多篇介绍我市“两山”创建亮点的专栏文章。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省委、省政府支持陇南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紧盯“四个示范区”和“三城五地”的目标定位,继续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着力打好生态牌、走稳生态路,纵深推进“两山”基地创建工作,探索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加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生活方式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美丽中国、美丽甘肃建设贡献陇南智慧、提供陇南方案!

  感谢李市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星空体育app下载

  记者:请问郝主任,陇南市是如何立足现有资源禀赋,贯彻“两山”理念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们对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关注。陇南古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要地,今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是先秦文化的发源地、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和红色文化的集聚地,气候条件优越,被誉为“天然氧吧”“千年药乡”,是优质天然的康养胜境。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正是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我们围绕“三城五地”发展定位目标,提出了“四抓四提”的重要举措,紧盯“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厚植绿色发展基础,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统筹推动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旅康养均衡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实现较大进步。

  我们紧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壮大绿色发展基础。武九高速具备通车条件,兰海高速宕昌官鹅沟出入口互通立交建成通车,天陇铁路、景礼高速、康略高速和西和县中部人口密集区及礼县雷王片区供水工程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我们紧盯特色优势产业,不断释放生态红利价值。围绕有色冶金、白酒酿造、非金属等13条优势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雄伟万利循环生态新材料首批4台矿热炉、金山金矿等项目建成投产,金徽矿山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陇南南部山区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康养休闲产业带、秦汉文化产业带等项目顺利推进。武都区30万千瓦风电、宕昌县兴化20万千瓦等“十四五”第二批8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加快推进,礼县固城一期1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发电。我们紧盯绿色生态底色,不断促进生态转化新突破。为鑫山万利20万吨金属硅、金徽新科石灰岩矿深加工等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提供用能保障。争取农林水领域资金20.5亿元,实施秦岭西段生态保护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等重点工程。加大生态修复治理,有序推进“三江一水”河道治理、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宕昌县“红绿互促文旅融合”的生态旅游新业态、金徽矿业“生态文明+工业文明”的绿色矿山新模式、康县“美丽乡村康养旅游”的山地旅游新业态、武都区“不负青山橄榄油香”的油橄榄新模式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和模式。

  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绿色发展是长久之计。陇南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守住“绿水青山”的生态底线,也守住通往“金山银山”的大道,走出了一条生态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年初,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陇南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为陇南创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当下的陇南,更要抓住这重大发展机遇,不断转化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将蕴藏在青山绿水间的矿产、特色产业、旅游、文化等资源转化增值,释放经济增量。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坚持把生态这个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牢牢地抓在手里,借“绿”转化提高发展质量,点“绿”成金兴业富民,让绿色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后劲。谢谢!

  记者:请问陇南将如何有效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两山实践基地创建?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始终把两山理念贯穿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以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风貌、庭院等“五大革命”。目前,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常住户普及率达到74.55%,累计创建清洁村庄2799个,建成行政村公厕3866座、垃圾处理设施62处、垃圾收集池(箱)3.56万座,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车辆3313辆,处理量20吨/天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2座。

  2023年,按照中央和省上安排部署,陇南市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生态优先、共建共享”理念,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创建行动。一是启动实施“百千万全”工程结合“两山”实践基地创建,启动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的“百千万全”工程,计划全市每年创建省、市、县级“和美乡村”150个以上,每年创建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自然村)1000个,评选“和美家庭”1万户。二是出台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化政策。为顺利推进和美乡村创建工作,号召全社会参与建设,规范引导建设行为,理清政府、部门、村委会、村民责任。我们起草编制了《陇南市和美乡村建设条例(草案)》,在全省就和美乡村建设率先开展地方立法。同时,为进一步明确全市和美乡村建设指标,统一认定标准,制定了以“村规划三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九改、农村人居环境五化、公共服务提升六优、乡村经济发展六强、基层乡村治理六好”为重点的《陇南市“和美乡村”建设“395666”导则》,分区分类提出差异化创建指标,对系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三是统筹推进各项示范创建行动,探索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责任主体的前提下,整合涉农资金“握指成拳”,发挥最大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严格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据了解,今年2月国家重新修订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请问姬局长,新规程有哪些新变化?针对新变化陇南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生态环境部最新修订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主要调整了创建范围和时限、合并和修改了部分创建指标、规范了申报流程和案例格式,特别是创建范围,不再以市级为单位创建,同时废止了2019年版《管理规程》中的20项“两山指数”的评估指标体系,新规程重点关注“两山”转化路径、机制及典型经验模式的总结推广。针对新变化,我市也相应调整了创建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推进方面。创建范围从优选市、县、乡更侧重于“两山”转化路径明晰、成效显著的乡村、企业、景区、小流域等,促进不同生态功能和资源开发利用区形成平衡有序发展的良好格局;转化路径更注重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和构建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推进“环境治理+土地开发/综合开发”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县区争取国家“EOD”、碳汇林等试点项目,将“两山”价值转化融入城镇建设,着力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产业发展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大力培育国内知名生态品牌,并注重产业差异化布局、错位式发展,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避免同质化发展。二是县区创建方面。充分借鉴和推广两当县、康县等以成功命名国家级、省级“两山”基地的成功经验,确定了“高定目标、梯次推进,成熟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积极推荐上报,每年争取1家国家级、2家以上省级获得命名,最终实现9县区全部创建的总体目标。首先,两当县、康县作为全市首批命名“两山”基地县,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巩固拓展创建成效,升级绿色发展模式,同步推进小流域、风景区、功能区、企业等单元的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示范高地;其次,成县、徽县、宕昌县等“两山”基地创建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县,积极总结凝练创建经验案例,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级“两山”基地命名,同步推进乡镇村、小流域、风景区、功能区、企业等单元的创建工作;最后,武都区、西和县、礼县、文县等于今年刚刚启动“两山”基地创建的县区,深入学习先进县创建经验,加紧制定完善创建方案,积极申报争取省级“两山”基地命名,并做好典型案例挖掘,争取于2025年启动国家级“两山”基地申报命名等工作。三是案例总结方面。重点加强对乡镇村、小流域、风景区、功能区、企业层面的创建,除徽县金徽矿业、宕昌县官鹅沟大景区现已命名省级“两山”基地外,指导徽县嘉陵镇、武都区裕河镇和文县碧口镇、玉磊乡、范坝镇、中庙镇以境内小流域开展省级“两山”基地创建,成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礼县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计划开展省级“两山”基地创建。同时,我们计划将已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的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两当金润玉石业有限公司、西和县中宝矿业有限公司等列入2025年“两山”基地创建计划,指导企业着力做好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

  记者: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陇南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请问陇南是如何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发展文旅康养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

  生态康养对生态环境有很高的要求,陇南市拥有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生物等绝佳的资源禀赋,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康养环境。全境属于长江流域,境内地形地貌多样,森林覆盖率45.27%,中南部达到80%以上,有自然生长树种1300多种。气候适宜,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以上,负氧离子高达3.8万/cm,地下水监测点位优良比例为100%。天蓝、水清、山绿、土净、氧足是陇南的标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优良的自然环境,繁衍生息了大熊猫、金丝猴等600多种野生动物,是我国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各类中药材种质资源2490多种,是我国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同时,陇南历史厚重、文化多元,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星空体育。现在,陇南贯通西北西南,已构建起“连接甘陕川、直通北上广”的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与九寨沟景区直线公里。环境造就美食,陇南还有花椒、核桃、食用菌、油橄榄、洋芋搅团、油茶、豆花面等绿色养生产品和特色美食。

  近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将其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思路,确立了推进“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和打造“文旅康养胜地”的目标任务,深入谋划推动,加快构建“大景区+全域游”发展格局。一是坚持高位谋划,着力推进大景区建设。依托丰富的景观资源优势,坚持项目为王,推进官鹅沟、万象洞、秦汉文化产业带、嘉陵江峡谷群、青龙山等61个文旅项目建设,2023年度完成投资 20 亿元,部分项目已建成运营。二是坚持绿色理念,持续创建文旅康养品牌。成功创建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20家星空体育,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等级旅游民宿10家(位居全省第一),多地获得“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中国天然氧吧”“康养旅游百强县”等称号,“南北过渡带康养陇之南”的旅游品牌日益彰显。三是坚持文化赋能,大力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深入挖掘陇南历史、民俗、红色等文化资源,并将其植入旅游景区和景点、度假区和休闲街区、民宿客栈和星级饭店。推进农旅、茶旅、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产业融合新业态项目。组织承办多场文艺演出、非遗展览、美食体验等十大文旅惠民活动和大型省级文化体验活动,为旅游发展注入文化的魅力。四是坚持政策引领,加强扶持文旅企业。制定出台《陇南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每年安排2500万元支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兑现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5227万元,以真金白银支持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五是坚持招大引强,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赴省内外多地开展招商推介,举办全市文旅康养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开展天水文旅推介引流、“携手川陕甘三日游三省”等主题宣传活动,去年引荐签约文旅项目12个,签约资金29.35亿元。

  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推动下,陇南已经培育形成了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是别具一格、值得奔赴的诗和远方。在此,诚挚地邀请大家暂别城市的喧嚣,来这里感受美丽的山川、幽静的森林、清澈的溪流、惬意的风声、清新的空气、山林的鸟鸣,与金丝猴来一场亲密互动。

  感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进行深度报道的媒体朋友请会后与省政府新闻办联系。

  下午还将邀请媒体朋友实地采访陇南市生态文明建设及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情况。

  希望新闻媒体持续关注并宣传报道好我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和行动实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