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沿着的足迹】大同:巧绘乡村星空体育官方网站振兴新图景
星空体育在迎来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三农”工作开启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大同市高位谋划、高标部署、高效推动,锚定种植业、畜牧业、设施蔬菜、林下经济、渔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黄花、黄芪“6+2”农业产业布局,深耕农业赛道,推动农业现代化,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循着领袖足迹,深入大同市农业基地、移民新村等,探访“三农”巨变,通过一隅反映我省乡村振兴取得的新成效。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措施,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做实监测帮扶,守牢防返贫底线。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作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要防线,印发《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修订完善《监测帮扶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识别、帮扶和消除风险等各环节要求,全力推动监测帮扶机制落实落细。开展日常排查、重点排查、集中排查和专项排查,确保应纳尽纳,精准施策确保应扶尽扶,严格把关确保风险消除。
精准发力,巩固“三保障”成果。健全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共同参与、联控联保,全面落实各阶段教育资助政策,持续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统筹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2023年农村低收入人口和稳定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参保做到动态全覆盖;严格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动态保障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住建领域巩固衔接大督查,确保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房及时改造。同时制定专门方案,全面推进农村供水保障提档升级。
多措并举,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培育发展带动帮扶主体,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就业帮扶促进增收,坚持就地就近就业和有组织劳务输出两手抓,强力推动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开展消费帮扶,推行政策兜底保障增收。同时,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两个专项行动,深化拓展后续扶持措施,促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可融入,逐步能致富。(郭慧聪)
立夏时节,万物勃发。在大同市云州区的田间地头,旋耕机、拖拉机、四轮车往来穿梭;阳高县的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辣椒、黄瓜、西红柿即将轮番登场;浑源县黄芪加工厂内,机声轰响、工人忙碌,一捆捆正北芪装箱销往全国各地……近年来,大同市深耕农业赛道,大力推进“特”“优”农业,锚定种植业、畜牧业、设施蔬菜、林下经济、渔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黄花、黄芪“6+2”农业产业布局,聚力打造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
2020年5月11日,习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坪镇坊城新村,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殷殷嘱托,犹在耳畔。4年来,大同全市上下牢记嘱托、笃行实干,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去年我这六分地的大棚,仅西红柿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加上葫芦,一年增收3万元不成问题!”71岁的薛悦表示大棚盖起已4年,收入年年有保障。
去年,大同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较2022年增加1796元,增幅15.4%。
今年,大同市将持续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重点从拓宽经营增收渠道、促进就业增收、落实完善农民增收政策措施、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等四个方面发力,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打眼穿丝、做骨架、绷笼套、粘金饰……清晨6时,云州区西坪镇瓜园村的脱贫户王秀萍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我每天能做300个灯笼,一天就能赚100多元,订单已经排到了一个月以后。”说起收入,王秀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除灯笼编织外,蒲草加工、柳条编织都是“云州巧娘”的增收“法宝”。
在广灵,如今的箱包制作产业成为该县热闹而繁忙的风景线,经过层层工序后,一只只精巧的箱包销往全国各地。
“县里成立了箱包协会,我们离开了以前的小作坊,现在的加工基地宽敞又亮堂。工人从以前的20人增加到现在的40多人,总产量较以前的月产1万多件翻了一倍,工人们的工资每月可达3000元以上。”广灵俏精灵箱包加工公司的负责人感慨地说。
这样的场景在大同的各个村庄接连上演。“我们今年将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同时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席志俊说。
春季以来,天镇县通航粮贸公司、同兴源果蔬开发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芸豆、糯玉米、脱水蔬菜等“大同好粮”加工、分拣、销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时间,这些具有大同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京津市民餐桌上的“抢手菜”。
曾几何时,山大沟深、广种薄收成为制约大同市各贫困县(区)发展的“拦路石”。但选对产业,走对路子,劣势也会变优势。现在,高寒冷凉气候、光能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已经转化为大同市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
大同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明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实施粮食增产、畜牧产业转型、设施蔬菜增效、渔业产业挖潜、林下经济壮大、农产品加工升级、黄花产业提质、黄芪产业提升八大行动,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一镇兴一方,一方促全盘。2023年末,经过多方努力,云州大同黄花获评省级专业镇,“小黄花”释放出强大的“镇能量”。
黄花酱、黄花茶、黄花啤酒、黄花油茶……坊城新村的黄花产业园内,各式特色产品一字排开。“每天有近2万罐黄花酱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作人员刘淑玮说。
作为大同黄花的主产地,云州区充分发挥省级专业镇聚链成群的作用,培育和引进了宜发同城、隆福祥、大同三利等15家黄花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合作社160余家,研发各类黄花产品十大类100余种,黄花产业链不断延伸。
“今年我们将开展黄花‘拳头产品’研发,争取在功能保健食品、特色预制菜、休闲佐餐等方面打造几款‘爆款产品’。筹划举办黄花产业发展大会,借助各类农交会、专场推介会等平台宣传推广‘大同黄花’,提高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大同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闫华说。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一切都已换了模样。走进灵丘县红石塄乡龙渠沟有机社区,一栋栋米黄色的观景住宅楼次第矗立,水泥马路曲径通幽,造型别致的路灯、横跨河道的汉白玉观景桥,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
小村庄折射出大变化,如今,一个个山清水秀、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美丽村庄正渐次出现在塞北大地上,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让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近年来,大同市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从改造问题厕所到生活污水治理,再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从改建农村公路到提升自来水普及率,再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乡村建设实现提档升级,为全市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大同市要高标准建成省级精品示范村30个、提档升级村270个,全力打造具有‘同风同韵’的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大同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促进科负责人张红敏介绍。
左云县三屯乡黄家村紧靠省级风景名胜区摩天岭,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我们村主打长城系列文创产品推广,力争产品走出山西、走向全国。”黄家村党支部书记高芳信心满满地说。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如一条蜿蜒的彩带,盘桓在巍峨的古长城脚下,远山如黛,村庄如画,依托旅游资源,沿线村落串点成线,开民宿、办农家乐、卖土特产,家家走上致富路。
夏日暖阳,万物繁茂。5月5日,走进云州区唐家堡黄花种植基地,嫩绿色的黄花苗在微风暖阳下轻轻晃动、拔节生长,一幅生机盎然喜人景象。村民张栓财正和老伴在自家的黄花地里看黄花苗返青的情况,时不时挥动铁锹松松土、除除草。67岁的张栓财是唐家堡村第一批黄花菜种植户,去年光靠黄花就赚了2万多元。
“黄花改变了我们一家的生活,现在有好政策,还有高科技设备,黄花根本不愁卖,收入有了保障。”讲述起黄花带来的幸福生活,张栓财黝黑的脸上流露出喜悦。如今,张栓财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张栓财口中的“高科技设备”就是智慧农业监测系统。打开该系统,大田环境、作物监测、病虫害星空体育官方网站、产品监管一目了然。黄花地里,一根根整齐排列的黑色管子也大有来头。据了解,黄花在生长的关键期内必须保证充足的水源供应,为此唐家堡村基层党员干部着力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由政府投资将原来的旱地改成了水浇地,利用智能化喷灌设备、大型自走式喷灌机等水电设施灌溉黄花,政府还补贴铺设了滴灌管。张栓财说:“以前是大水漫灌,后来是喷灌,现在是水肥一体化滴灌,水、肥直接‘喂’到每一株黄花,营养均衡、长势齐整,增产增收自然是没问题。”
“五一”假期,来唐家堡村休闲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黄花“火”了,村民们的日子也更有奔头。唐家堡电商文化街将于6月试运行,集农家乐、民宿、商业街等旅游配套设施于一体,村民增收又添新渠道。电商文化街内即将建成的科技小院,为小黄花赋能,未来,农业专家将对黄花产业进行升级优化,传授新技术,推动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夕阳西下,村民们在小广场上乘凉、下棋、跳广场舞,微风正吹过这片“希望的田野”,“大同黄花·忘忧云州”8个红色大字在“大同蓝”的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小黄花开得农民腰包鼓,它就是我们的‘致富花’,是云州的宝、大同的宝。”唐家堡村村民自豪地说。(赵志成 姚晓敏)
时隔4年,坊城新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记者再次来到坊城新村,淅淅沥沥的小雨正滋润着大地,村党委副书记张云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添了新产业。
驱车行驶几分钟后,一片温室大棚展现在大家眼前,张云介绍,这片大棚是去年建起的,今年是开花结果的第一年。走近一看,棚内栽满樱桃树,一捧捧红艳艳的樱桃挂满枝头。
来自山东泰安的刘和是大棚的承包者。他之所以选择在大同种植樱桃,主要是因为大同处在和大连大致相同的纬度区域,昼夜温差较大,在这里生长出的樱桃比较脆甜。“目前,我经营着10个樱桃棚,每个大棚大概种植600株樱桃树,能产2000到3000斤樱桃,有布鲁克斯、美早、辉煌1号等5个品种。”刘和介绍,种植的樱桃采摘之后,可直接销往周边地区,对于距离较远的客户则采用快递的方式发货。为了打开市场,扩大知名度,他种植的樱桃价格也比较低。“我种樱桃采用的是发酵有机肥,不打农药,全部喷灌。”刘和对记者说。
“这里的草莓10元一斤,价格便宜还很甜,同时能体验采摘的乐趣。”从市里过来的张浩父女从草莓棚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刚采摘的3盒草莓。小张颖蹦蹦跳跳地跟在爸爸后面,嘴里嚷嚷着还要去摘樱桃。刘和表示,自己种植的草莓全部都是无公害的。未来,他还打算新增2个葡萄棚,让水果的品种更加丰富。
“这些大棚带动了周边10多位村民就业,他们几乎每年都来大棚里打工,每天可以挣120元左右,一做就是3个月。”看着大棚里红红的樱桃和草莓,张云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彭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