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星空体育下载,【理响中国】不断开创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日新月异,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汇这一时代方位,从党长期执政和国家发展高度,习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擘画了建设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强国建设同样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网络强国建设置于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地位,始终坚守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把握互联网的主动权与主导权,力求管得住、用得好互联网,网路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新时代新征程上,网络强国建设必须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的“十个坚持”重要原则,坚持党对网络强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在网络强国建设领域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更要自觉学网、懂网、用网,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信息化发展驾驭能力和网络完全保障能力,增强互联网思维,锤炼网络空间斗争本领。
网络强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网络信息事业做得好不好、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好不好,不能仅仅用简单的技术指标和一连串的数字来衡量,而是要看广大人民群众有没有享受到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网络发展为人民、网络发展靠人民、网络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价值原则星空体育下载,,从中央到各地各部门,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使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惠民、利民、便民的一大“利器”,亿万人民从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新征程,网络强国建设必须继续一如既往、矢志不渝地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大力推动和拓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消除数字鸿沟,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让亿万人民都能共享互联网的发展成果;同时要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主动接触群众、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同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共识、共谋利益,一道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为人民打造风清气正、安全和平的网络空间。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中,使之真正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将突破核心技术作为我国掌握互联网发展主动权,抓住重要领域“弯道超车”的“命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取得新的突破,极大地夯实了网络强国建设的技术基础。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继续立足自身基点、顺应时代大势,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善于“取他山之石”,努力协调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以充分的人才保障为依托,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牛鼻子”,抓紧突破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 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根本转变。
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网络空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此起彼伏,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正是顺应时代之变、回应世界之需的中国方案,为我国参与引领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引。新时代以来,关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实践中取得一系列成就,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发挥着积极作用。当下,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正在加速深度融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网络强国建设必须秉持“天下胸怀”,继续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同世界各国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安全保护、共享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协调处置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等方面协同并进、互通有无,与各国人民携手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迈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遵循网信工作“十个坚持”重要原则,不断开创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福建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2年度项目(FJ2022XZB062)、福州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